市民宋先生來到報社,向記者訴說了一次不快的干洗經歷。7月4日,宋先生把自己的一件西裝和愛人的套裝上衣送到了柏道路一干洗店。次日取回后才發(fā)現淺灰色的套裝變深了,根本無法與套裙搭配穿;深藍色西裝也掉了色,套裝上衣的面料紋路及針腳都被染成了藍色。“沒說的,肯定是兩件衣服水洗完了又給熨了熨,要是干洗的話是不會上色的。”宋先生氣憤地說。他認為干洗店應至少賠償100元,并將此事投訴至城關工商分局12315處理中心。但商家拒不承認,店主說是衣服質量的問題,穿的時候磨損了,所以干洗后才泛藍。工商人員無法調解,只好讓宋先生去質檢部門做鑒定。據城關工商分局投訴部的工作人員介紹,與宋先生遭遇同樣經歷的消費者有不少,從3月份至今,僅他們受理的干洗投訴就多達十多起。而與其它類別的消費投訴相比,干洗投訴的調解成功率并不高,工商人員道出了在執(zhí)法過程中絆腳的三道坎。首先,干洗投訴鑒定難。經常是消費者與干洗店各執(zhí)一詞,消費者說是干洗后給洗花了、洗毛了,而干洗店則說是衣服本身的質量問題,使得工商人員在調解中難以下結論。其次是調解難。干洗費用只有幾元錢,而一些高檔服裝則價值幾百元、上千元,因此在賠償費用上店主與消費者往往爭執(zhí)不下。此外,干洗這一新興消費沒有形成一種規(guī)范,沒有任何的慣例和規(guī)定,這給工商部門的執(zhí)法帶來很大難度。當然在干洗糾紛中,不排除一些不法商家為降低費用,用水洗代替干洗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,因此工商人員提醒消費者,洗衣單上不應只簡單填寫洗取時間,而應盡可能詳細地注明服裝的顏色、質地、新舊程度,以便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