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擾時,經常會思考一些哲學問題,比如人為什么活著。
在虛擬世界里,網絡營銷是個迷離撲朔的特殊領域,很多大公司都望而卻步、或中途止步,因為確實也面臨很多困擾。
最終,所有這些困擾都回歸到一個基本問題,那就是:
人為什么上網?
要在虛擬世界里有所進取,這個問題必須搞清。
經過無數次討論和失眠,我終于找到了答案:
從哲學上講,人們上網都是為了點擊或被點擊。
一方面,普通網民上網是為了點擊,這是網民行為最基本的元素和最小單位。
網上的共享內容代碼、智能引擎、專家導航、標簽訂閱,都是在圍繞“點擊”這個基本行為因素來提高網民每次點擊的質量和效率,從而提高服務的附加值。這是網站老板們的生意基礎和立身之本。
另一方面,客戶上網都是為了被點擊,這是客戶掏錢的基本動力。
客戶在網上花錢,就是想被所有可能掏錢給他的人點擊。
所以,網絡口碑營銷的使命,就是要把客戶的信息呈現到目標群體的鼠標之下。
分析這兩個方面,我們發(fā)現會這樣一個原理:
網上的技術應用和內容開發(fā)離點擊越近,市場空間越大;瀏覽過程中點擊頻率越高,利益實現越大。
先舉正面的例子:最好的例子是網絡游戲,它賺大錢就是緊緊抓住點擊頻率來做文章,很多人的鼠標都是玩游戲玩壞的,當然,錢包也是玩游戲玩空的。
還有更好的一個例子,搜索引擎本來是公益事業(yè),卻靠賣關鍵詞賺了大錢,就是因為它開發(fā)了瀏覽者的每一次點擊,把每次點擊都跟商業(yè)增值掛鉤,絕不浪費。結賬時,別人點你一次,你就給我多少錢。當然,由于虛假點擊等各種因素,點擊計費的時代很快就要過去,但這是另外一回事。
反面的例子就更多了,比如博客:寫了白寫,看了白看。
博客上的內容只是希望被瀏覽,無法考慮被點擊和點擊頻率的事情,因此無法與利益掛鉤。
雖然博客對于私人傳播越來越重要,但它卻不是一個商業(yè)模型、更不是大眾媒體。
說白了,博客只是每個網民愿意公開的私人日記本。
還有一個更加反面的例子,那就是曾經一度讓互聯網業(yè)界為之癡迷的所謂“流量”。
其實不管真流量還是假流量,指的都是打開頁面的瀏覽量,也叫訪問量,實際上行家都知道:頁面的瀏覽量與網民在瀏覽過程中對商業(yè)目標的點擊次數和點擊頻率都沒有必然關系,因此也就和客戶利益沒有必然關系。
嚴格來講:只有被細分的目標群體在瀏覽感興趣的頁面時,瀏覽數、點擊數、點擊頻率三者之間才會存在正比例關系,目前只有論壇上能做到這一點,這也正是論壇口碑營銷得天獨厚的優(yōu)勢。
時至今日,還有很多人在制造流量、買賣流量,只可憐了那些客戶,花了錢只買來計數器上的一堆阿拉伯數字。
綜上所述,網絡口碑營銷要想深入人心、做強做大,就必須圍繞消費者的每一次點擊來引導消費共鳴,把點擊者的興趣轉化為客戶的利益,而不是虛張聲勢、操縱輿論。
雖然這其中有很多專業(yè)技巧和規(guī)范,但都是根據瀏覽者的意愿和需求展開的,而不是客戶花錢讓你怎么說你就怎么說。
原因很簡單:不管你多會搞創(chuàng)意、編故事,在互聯網上強奸民意是不可能的,最終吃虧的還是客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