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,這里讀二聲,不是四聲,就是好的不得了的那個好。食物好吃,一般來講是因人而異,甜酸苦辣咸幾種,都有人喜歡。孟子講過:“味之于口,有同嗜焉!闭f得是大眾的口味有相通、相同的地方,這是廣義的說法。四川喜麻辣,江浙人喜甜,廣東人喜清淡,但是細細琢磨,還是有著差別的。回鍋肉在四川不同的地方就有多種做法,我在綿陽吃過一道“大刀麻花回鍋肉”,肉片切的很寬,很長,炒的時候里面還要加入剛剛炸好的麻花,味道吃起來也不錯,而我們一般吃的回鍋肉,則是成品出鍋,肉片成燈盞狀,彎曲半透明,與大刀麻花回鍋肉相比,則是另外一種味道了。廣東菜清淡,但也屬廣東菜的客家菜則有許多味重厚油的品種,像鹽焗雞,梅菜扣肉等;于是古人針對孟夫子的“味之于口,有同嗜焉”說法,又有“適口為珍”的講法,我以為“適口為珍”更符合好吃的實際情況。
俗語講“一方水土一方人。氣候、地理等生活環(huán)境的不同,造成了物產(chǎn)的不同,也就是各地的人們有了不同的生活習俗和飲食習慣,中國地大物博,南北差異很大,很難在飲食上形成統(tǒng)一的喜好。各地人更喜歡還是家常菜,喜歡母親做的好吃的。(如果母親做的好吃的話)即使到了其他的地方,雖然當代的的食品油新奇感,也可以吃上幾口,說幾句贊賞的話,但是時間稍長,還是懷念家鄉(xiāng)的菜肴。四川維和民警在國外最大的不適應就是”吃不到辣椒”,作家阿城在美國喝美國牛奶就要拉稀,只好把可樂加到牛奶里。為什么呢?阿城解釋說:美國的牛奶很稠,而我們小時候喝的國產(chǎn)牛奶都是稀釋了的,喝多了國產(chǎn)的牛奶,腸道里的蛋白酶遇到很濃的美國牛奶,分解的能力不夠了,所以就會拉稀。加了可樂進去,牛奶被稀釋了,中國的腸道也就可以適應了。大部分留學生初到國外都會有這樣的現(xiàn)象,不知壇子里的朋友們有沒有體會?
說這些是為了引出現(xiàn)在的話題,好吃和人生長的環(huán)境,習慣的食物有著很大的關系。從小就習慣了的食物,口腔里的味覺和腸胃里的分解酶是配合這些食物慢慢形成的,久而久之分解酶的生成固定了,遇到新的品種就會有一段的適應過程,同時新的食物和腸胃里的蛋白酶不匹配,就會鬧胃,就會覺得不好吃,味覺也會有意見。嚴重的還會引起嚴重的思鄉(xiāng)病。莼鱸之思就是最好的例證。中國之所以有很多的菜系,就是因為各地的物產(chǎn)和風俗的不同,與此相連的是飲食習慣和烹調手法不同造就的。不同地方的人有著不同的好吃的標準的原因也在于此。簡單的說那個地方的東西好吃或者不好吃,只能是少數(shù)人的官(器官)感,而不能以此來否定那個地方的東西不好吃。這有些文化相對主義的論調了,文化針對于文化的產(chǎn)生地講,針對歷史存在講,很難講誰比誰優(yōu)秀。地方風味也是如此,想想就可以知道。上海人很難說四川的麻辣味道好吃,精致的廣東人很難認同粗獷的東北菜,反之一樣。
說到這里,好(二聲)吃倒是和好(四聲)吃有著很大關系了。記得壇子里有個ID叫好吃這一口,就是這個道理。